加減乘除是唸書時必需完成的作業及考試,但您算過自己還能陪父母多久嗎?大陸網路上最近出現一道「親情計算題」,許多在外地工作的網友仔細一算,發現未來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少之又少,忽然一陣心酸。
「假如你和父母分隔兩地,每年你能回去幾次,一次幾天?除去應酬朋友、睡覺,你有多少時間真正和爸媽在一起?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72歲,就算爸媽能活到85歲,這輩子你還能和爸媽相處多久?」近日這一道簡單的「親情計算題」在天涯、新浪及搜狐等大陸論壇流傳,引發許多網友共鳴。
30歲的重慶女子姚玲目前在杭州工作,自認還算孝順的她仔細一算,每年回家2次,共約10天。除了去拜訪親友、出門逛街,真正在家時間只有5天,再扣掉每天睡覺10小時,每年和父母在一起僅70小時。她一陣心酸,「就算爸媽活到85歲,我也只能和他們相處兩個月又13天。」
28歲的山西女子楊瑩新反應比姚玲更大,因為她每年春節回家一次,只有5天,真正能陪媽媽的時間大概只有20小時。她仔細一算,在今後的歲月裡,能和媽媽一起的時間不超過600小時,也就是25天,還不到一個月。她哭著回想兒時的點點滴滴,覺得很愧疚。
「這樣一份親情帳單確實讓人感動。」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、杭州市疾控中心主任趙國秋說,隨著生活的改變,現代人孝道缺位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,有的人雖然對父母心存感激,卻總是感動很多、行動很少,想得很多、做得很少。
趙國秋指出,孝敬父母除了是管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,不讓他們擔心,以及照顧好他們的起居之外,更該關心的是他們的內心。「很多人以為給父母買了東西、給了錢就是盡了孝道,而很少去關心父母在想什麼、做什麼。定期看望父母、打電話彙報,聽他們嘮叨,這樣比物質上的盡孝更重要。」 摘取於yahoo新聞
當我看到這篇的時聞,不禁心有所感觸,就像我和父母住的地方,距離不到15分鐘的車途,由於孩子長大了,都是國中生,自己也在上班,下班之後就要趕回家煮飯,照顧孩子,禮拜一~四較難有時間回家看父母,大哥銘二、五PM05:30~PM07:00補習,一、三、四在學校晚自習,自己五~日在職進修〞烘焙〞及〞乙級烘焙〞,平常孩子不在的時侯,自己就會想去看書,準備一月份的術科考試,每天都在忙、忙、忙中渡過,有空可以回家的機會,大概都是利用五~日將自己做的成品送一些給爸、媽嚐一嚐,看看他們的近況,因為他們的年紀也愈來愈大了,而且爸爸在今年7月份無預警發生中風情形,幸好出院後並沒有留下很多的後遺症,生活還是照舊,原本四妹於8月份帶孩子回高雄唸幼稚園,可能是放心不下爸、媽,在12月份又搬回台南繼續照顧爸、媽,其實家中有孩子可以照顧父母,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,孩子長大了,結婚離家了,無法在身旁照顧父母,父母年紀也愈來愈大了,行動也愈來愈緩慢了,但是現代的子女都還有事業要打拼,無法像以前農業社會的大家庭一樣,大家都可以互相照應。偶而孩子不在身邊的時候,就發覺自己是處在空巢期,生活有一些空虛感,而且也不太習慣的感覺,跟老公說自己的感覺,老公還笑我他們不在身邊,自己還樂得輕鬆呢!
自己從孩子出生之後,很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時光,認為孩子的童年陪伴非常重要,想像孩子可以與父母相處的時光,可能是從出生到高中時期,大學時期有可能孩子能力很好去外縣市唸書,每學期可能只會回家幾次(以前自己在中壢唸書的時候,基本上一學期只回家裡一~二次,因為來回的車錢就要1000元上、下,這對我而言也一個沈重的負擔,因為那時候的生活費一個月才3000元左右,又沒有在打工,所以生活費的使用就非常精算,回家一趟就會花掉1/3個月的生活費,也不太想增加父母的負擔),若是畢業之後又沒有回家鄉工作的話,與父母見面的次數可以是曲指可算的,而孩子是專屬父母的時期,可能是0~12歲(~國小時期),因為到國中青春期的時候,孩子就開始有非常多的自己的主見,不再是以父母親的意見為意見,就會有非常多的為什麼?為什麼我不可以?為什麼別人都可以呢?每天對大人疲勞轟炸、對大人挑戰權威,不再是父母為中心,開始與同儕相依偎,認為同儕說得都是對的,只要我願意,有什麼不可以的。我只期許孩子在青春期有父母的陪伴,可以走得更順逐一點。
留言列表